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县区动态 > 沛县

执着和创新使民间艺术走向学校课堂

时间:2018/11/7 13:57:44来源:沛县科协作者:王君才 字体:

张振华,46岁,江苏省小学美术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入库专家。现任江苏省沛县教育局教科所所长兼沛县体育中学副校长、沛县张振华封侯虎艺术研究所所长。
1995年开始以家传“沛县封侯虎(布老虎)进课堂”为突破口,开启了乡土手工艺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实验,由此而下20余年。曾连续主持“十五”至“十二五”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5项,形成以“封侯虎”为主题的长线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全国第一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封侯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封侯虎艺术教育诗篇》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13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被评为沛县优秀科技工作者。
    布老虎、面人、糖人、草编……这是多少代中国人童年记忆里抹不去的灵动色彩;刺绣、年画、剪纸、风筝……这是让多少外国人啧啧称绝的民族艺术。令人堪忧的是,许多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张振华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民间艺人双重身份,早在1995年,就开始以当地民间美术“沛县封侯虎”(布老虎的一种,张振华的家传,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为突破口,开启了“乡土手工艺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实验”。为了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中寻找到富有生命力的契合点,形成走进文化的美术课堂,为树立孩子们正确民族美术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本土,乃至热爱国家与传统文化的情怀,20多年来,张振华创立了“手艺”教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一、母亲一句话
    ——触发“手艺”教学的萌芽
1991年,张振华从徐州师范学校美术班毕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和对故乡热土的挚爱,回到家乡,被分配在沛县实验小学,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来到了孩子们中间,那年他19岁。年轻人的天空总是那么明朗,他认认真真的当着一名小学教师,浑身总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他的激情引燃,可是,他时而也感到困惑和彷徨。
九十年代初的小学美术教材,是人教版试验教材,没有教学参考书。那时农村美术教学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画一画、打开课本上看一看、图画簿上做作业。有的学校由于美术师资的匮乏,甚至美术课不能正常开设,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和经济状况的制约,美术教材很难实施,仅有的几节手工课也只能是形同虚设,大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画画简笔画,课堂没有生气,孩子们兴趣逐减。
如何让自己的美术课堂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上美术课,他常常苦苦地思索。
    直到1993年的春天,他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才艺展示环节,基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的表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飞针走线,两个小时内缝出了四只憨态可掬的“封侯虎”,最终荣获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当时省教育电视台的记者还为此采访了他。正是从那时起,他产生了把自己的家传“封侯虎”传承下去的想法。
回来后,他把省里比赛获奖的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很高兴,但又不无遗憾地说:“这么好的东西,只可惜许多年都不做了。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还像你小时候那样的喜欢”。母亲这句话提醒了他,能否教给孩子们制作自己家传的“封侯虎”呢?
从我国中小学现行教材中可以看到,和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民俗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没有通过课堂教学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我国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值得关注。作为基础教育园地上的一份子,他感觉到应该而且必须做点什么。 
1994年10月的一天,张振华给孩子们上《民间玩具》欣赏课时,特意缝制了一个“封侯虎”,同时让他们也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交流探讨,孩子们都喜欢上了他做的“封侯虎”,下课后都好奇地跟着他问这问那。他看到了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渴求。于是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教给孩子们亲手缝制“封侯虎”?美术教学方法能不能改革呢?农村地区有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能不能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农村儿童美术教学能不能与当地民俗艺术相结合?带着这些问题,他开始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一本小册子
    ——引发一场教学改革
1995年3月,张振华在所带的四年级(2)班开始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把“封侯虎”正式引进了课堂。
1998年4月,“封侯虎”教学扩展到学校整个四年级,在每周五下午的科技活动课上进行动手实践,并成立了学校“封侯虎”兴趣小组,每逢农村举行民俗活动,他就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前往观看,并和孩子们一起深入农村调查、了解沛县当地民风民俗,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将之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生的创作中去。
每周五下午,是孩子们最欢欣鼓舞的日子,他们三五个一组,不需正襟危坐地听讲,一把把小小的剪刀,一根根细细的银针,一块块色彩缤纷的布头儿,一团团五颜六色的丝线,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在“封侯虎”的王国里,他们尽情遨游,编织着自己的梦幻,收获着自己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他的美术教学改革悄然开始了。
他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那时的他只是一心一意地琢磨起“封侯虎”来,从造型到规格,从形态到颜色,他经常在节假日拜访民间艺人,但他发现很少有人再做这种费时费工又“土气”的玩具了。他在奶奶和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反复进行改进,一段时间后,他便能做出许多形态各异的“封侯虎”。如:“鱼钻莲虎”、“猫卧菊虎”、“贵子成龙虎”、“元宝大象虎”、“二龙戏珠虎”..........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封侯虎”相继进入他所带的班级,孩子们欣喜异常地进行创作尝试。
没有教材,他自己动手编写;没有助手,他请出教语文的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儿子帮忙。从电脑制图、购买制作工具和原料到布置制作室,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他把封侯虎制作过程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通过投影仪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则 4个人一组共同制作封侯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制作,这小小的封侯虎带来的收获远超出我的预期。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带着希望而来,揣着收获而去。
“封侯虎”进课堂,激发了张振华“将乡土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灵感,教学中他改变了以往自己学做“封侯虎”时只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是将制作方法、制作样式等内容编写成一本小册子,用自己的工资印了3000份,分发给学生免费使用,虽然困难总是在所难免,但却留下了他最早开发课程的艰难印记。
接下来的几年间,这本小册子一直在不断更新内容,加入更多的“封侯虎”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封侯虎”背后的故事,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多年来形成的“问题设计、信息搜索、自主讨论、教师引领、菜单体验、网络档案、反馈评价”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活动新模式,将开放的美术教学与家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给他的美术教学带来盎然的生机。这样的尝试不仅得到他所教年级孩子们的喜欢,其他年级的学生也主动找到他,让他也教他们做“封侯虎”,这个时候他就想到:必须要开发一套适合孩子们的课程了。
三、三级手艺课程
        ——满足更多的孩子
2001年,国家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通过培训学习,张振华对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同时他认识到,实践了十多年的“封侯虎”活动课程,实际上就是初级原创的校本课程。与新课程理念的不谋而合更增强了他开发“封侯虎”校本课程的信心和决心。
“封侯虎”进课堂虽说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他却遇到了种种困难:最初是传统式的“封侯虎”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随后他面临着的是教会孩子们制作“封侯虎”,还是培养孩子们审美艺术能力为价值取向;成人的创作经验干扰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等问题接踵而至。一次次的实践和论证,他逐渐明白“封侯虎”课程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们充分参与课程的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使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封侯虎”课程的好听、好看、好玩、好用,意在“体验增趣”、“实践创生”。
他茅塞顿开:“封侯虎”进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好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封侯虎”,怎样用“封侯虎”来育人,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课程建设的问题。
2007年7月,针对以上问题及所教学生的实际,他和孩子们一起在原来编写的“小册子”基础上,重新开发出了一套“封侯虎”课程。
    张振华把“封侯虎”课程分三个层次进行课程规划,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第一层次的课程是“走进封侯虎”,主要针对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第二层次的课程是“学做封侯虎”,主要针对(第二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层次课程的学生,目的是学会制作。第三层次的课程是“创造封侯虎”,主要针对(第三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二层次课程的学生。这样的设计有一个递进关系,让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持续地学习,进入创作层面。这样的“手艺”课程是针对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走进封侯虎”课程采取分单元学习的模式,共设置了10个单元,以“寻、忆、绘、剪”,到“赞、网、研、做、护、悟”这些逻辑次序设置,教学上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个单元的课时不等,根据需要设定,每课时40分钟,总计18课时。从最初的“寻虎”到后来的“悟虎”,时时引导儿童乐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学科之间相互融通,形成走进文化的综合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民族性、乡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学做封侯虎”课程按照模块来设计,共设置6个模块,包括“单头虎”、“双头虎”、“多头虎”、“子母虎”、“套虎”、“枕虎”等,每个模块的课时根据需要不等,每课时40分钟,总计18课时。通过模块设计与菜单体验,让封侯虎制作与现代绣花技术整合,培养心灵手巧的学生。
“创造封侯虎”课程指向传承与创新问题,分电脑三维立体设计、动画、微电影、3D打印技术四大主题形式设计的,让封侯虎“动”起来、“时尚”起来。每个模块的课时根据需要不等,每课时40分钟,总计18课时。这样的课程通过融合新媒体、新技术软件创作,与其他元素整合,进行“封侯虎”的传承与创新,形成初步的创作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为把“封侯虎”课程建设成理想的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帮助,张振华初步构建了“封侯虎”课程发展的模型,使封侯虎”课程更具科学性。建立了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包括封侯虎数字资源库,封侯虎课程评价跟踪系统等,为孩子们的学习营造最佳的环境。此外,张振华还构建了“封侯虎艺术推展中心”、“沛县虎文化田野考察队”、“《汉风虎韵》期刊”三大社团形式,定期向社会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成果。
“封侯虎”课程的实施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其根本是思考如何让孩子学会“劳动”,一种“手工劳动”就是对孩子的身体和智慧的一种拯救,中国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张振华更愿意把它叫作“手巧心灵”,让孩子“上手学”,因此,“封侯虎”课程会让孩子“有身体感,有实际操作”。“封侯虎”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学生选择和经历该课程,旨在“益智增趣、体验超越和实践创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他亲眼目睹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自己亦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封侯虎”课程有效地提升了美术学科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与美术学科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封侯虎”三级课程实施多年后,2013年1月“封侯虎”课程获得“全国第一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四、拓展“手艺”教育
        ——让孩子成为有“根”之人“封侯虎”课程,不是单项的布老虎制作课程,它是将不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的弊端,强调“DIY”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便于教师操作,张振华从语文、数学、音乐、思品、计算机课等各科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寻找共性设计课程,尝试学科打通,进行综合实践。例如;通过要求孩子们用word把自己的布老虎制作过程写下来输入电脑,进行图片编辑、排版,并上传至“振华教育在线”网站,进入“DIY论坛”进行展示、跟贴点评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展示,使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电脑技术操作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提高。以促进不同学科的共同参与,带动身边乃至区域内老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打造学科共同体和教师共同体。
在探索研究中我不断反思,在思考的过程中,张振华亲身经历着一个个教学场景、学生日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至今历历在目:
“瞧,在我们四(2)班的教室里,挂满了同学们自己精心缝制的小‘封侯虎’(布老虎),有一只‘封侯虎’还戴了一个花头巾呢。同学们正各自埋着头,一针一线静静制作,教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做好的同学就用线把‘封侯虎’挂在教室里。一丝不苟的邱波同学,拿着一块红布头在缝老虎的身体,虽然动作有点慢,但是一板一眼,原来小男孩也做起了针线活。‘第一次做的时候,被扎过好几次’,陈小宇同学笑着说,‘你看,现在根本不会扎到。’而她手中正在缝制的,已是自己的第二只‘封侯虎’。同班的董雅文同学是做‘封侯虎’最多的孩子,教室里已经挂着她的第10只‘封侯虎’......”,这是魏伟同学在日记中的描述。
“本土文化最宝贵,这是我学做小老虎的收获!这学期的每周五下午已经成为我最期待的日子,最欢欣鼓舞的日子,因为我能在课堂上展示我的心灵手巧。在制作小老虎的过程中,我能做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心情轻松愉快。真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课程,让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也正是学做“封侯虎”,我深深地爱上了美术课。”学生刘毅是这样说的。许多老师也参与了张振华的课程开发,例如朱雪静、姜淮、李美等,张振华对他们既关注鼓励又严格要求,教师们汇入课程开发的热潮,大显身手。朱雪静、李美老师开发了剪纸、风筝课程、姜淮老师开发了面塑课程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手艺”是没有断裂的传统文化的“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不能轻易丢弃。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完全可以开展“手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重新认识“手艺”教育的价值,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引进课堂。其次,系统研制、开发“手艺”教育课程,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加深学生对文化经典、文化遗存、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课程研发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更多手工艺学习的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手工艺社团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以现代的躯体重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
回顾20余年“手艺’教育的探索,以“封侯虎”进课堂为突破口,从一个班发展到一个年级,再到整个学校,从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到学校校本课程,张振华一步步蹒跚着、艰难而幸福地走了过来。
2003年张振华开始担任沛县实验小学副校长,走向了教学管理之路。可张振华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始终没有中断他的“手艺”教育实践探索。
200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张振华调入沛县体育中学做副校长分管小学部,这项教改实验又扩展到沛县体育中学,并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2008年由沛县教育局申请经沛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他专门成立了“沛县张振华封侯虎艺术研究所”,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为“封侯虎”课程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3年“封侯虎”课程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省级课程基地,2014年12月徐州市教育局又为他成立了“张振华手艺教育名师工作室”。
如今,这个研究项目不仅在张振华所在的学校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又扩展到沛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沛县栖山中心小学、沛县杨屯中学等十多所学校进行成果检验与推广,“封侯虎”手艺课程也逐步成为沛县地区的地方课程,这让张振华看到了“手艺”教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