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县区动态 > 贾汪区

扎根基层科普帮扶 自觉奉献兴农富民

时间:2013/4/2 10:57:34来源:贾汪区科协作者:周学昌 字体:

    近日,在全市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工作推进会上,江庄食用菌种植协会负责人李凤玉收到表彰,并作先进典型介绍。多年来,他在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及科普惠农服务等工作中始终把深入富农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作为义不容辞的己任,扎根基层,自觉奉献,为贾汪区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参与协会工作,做大食用菌园区,增强带动力

    李凤玉积极参与江庄镇食用菌协会建设,协助农技协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与广大菇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菇品档次,提升基地食用菌产品信誉,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把菇农组织起来,实施良种供应、技术服务、品牌销售的“三统一”经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同时把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品牌认证优势利用起来,助推基地走出了一条“协会+基地 +农户”的产业联结型经营发展之路,基地核心区由原来的180亩发展到2200亩,辐射面积近6000亩,栽培面积80万平方米,基地2012年被省政府认定为江苏省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就业2200余人,带动三产人员360余人,经营稻草、麦秆、牛粪、菇品等相关行业,2012年产销鲜菇5400余吨,销售收入4200余万元。基地菇农2012年度人均纯收入12409元,高于贾汪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模式,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

    他引导协会、基地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使协会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累计引进推广食用菌新品种5个: “w192、AS30、夏菇93、苏蘑1号、AS2796”;创新技术2项:一是多元化培养料配比技术,合理使用当地秸杆资源,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降低成本,项目区麦草等作物秸秆6000余吨,利用率达40%以上;二是机械翻堆技术,基本解决用工难现状,成本低廉;转化科技成果4项,专利技术1项,其中“新型双孢菇堆肥发酵隧道的建造与应用技术”、“鲜销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及环境控制研究”、“一种蘑菇覆土专用基质及其应用”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依托引进技术成果作支撑,成功建成徐州首家双孢菇新型培养料机械化发酵料场和首家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线,并与2012年10月达产,实现了基地双孢菇周年生产,填补徐州市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的空白。协助协会会员单位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其中浙江农科院蔡为明博士入选2010年省级双创高层次人才,河北师范大学王立安博士入选2012年区双创人才,江苏省农科院马林博士2011年入选省级博士集聚计划。主动与农技协、会员企业对接,深入项目建设,先后主持、协助、参与承担农委、开发、科技等省级项目5项,区级2项,其中2011年度省科技厅立项1项,项目编号:BN2011014;中国科学技术部立项的星火计划1项,项目编号:2011GA690041。通过不懈的努力,协会、基地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基地生产得到提档升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覆盖率100%,为产业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甘于奉献 ,积极送科技下乡
     技术培训是菇农有效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和了解食用菌市场信息的桥梁,推动科技富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为了准确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现状及菇农技术需求,李凤玉早出晚归深入协会、基地、企业菇棚进行走访、调查、研究,理清技术推广思路,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在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政策宣传和信息服务。累计培养出农村科技能手78人、科技示范户240户;开办培训班23期,现场指导1100人次,培训农民1600人次,编写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工艺1份,发放技术明白纸2600份,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了95%以上,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四、尽心尽职辛勤工作,科普惠农累累硕果

    李凤玉在工作中一贯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尽职尽责,谦虚谨慎,廉洁自律,始终做兴农富民的模范。在《现代农业》、《药食用菌》等国家优秀期刊发表论文5篇,申报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申请号:201010524693.6一种双孢菇培养料制备新工艺;201010524704.0一种白皇后双孢菇的栽培方法;实用新型4项,现均已进入授权审查阶段。2012年江庄食用菌协会获得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奖励,李凤玉获得“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科技专家”称号,多次被市农委、贾汪区政府授予优秀专家、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